除了打听徐舅公和公主的事情,杜晴若对杜家和自己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。

    比如说,她现在是个刚满三岁的小娃娃,她弟弟才九个月,名为杜尚熙。她的娘亲曾慧云出身于书香世家,祖上曾是某著名书院的山长。曾慧云与杜启明的婚约,还是徐恺亲自做的媒。

    难怪她觉得娘亲总是一副大家闺秀的端庄模样,杜晴若心想。

    说回杜家,杜老爷在世时,本是江城一名经营丝绸生意的商户,为人乐善好施,素有仁商之名。等到其子杜寒山成家以后,便把生意交由儿子去打理,美其名曰成家立业。杜寒山便是杜晴若远在江南的祖父。他与徐颖育有三儿一女,除了杜爹爹杜启明,二叔杜启笙,还有留在老家的三姑姑杜曼琼和幺叔杜启贤。值得一提的是,三姑姑和幺叔也是一对龙凤胎。看来,双胎都是有基因遗传的。

    说起来,杜寒山跟徐恺当年在同一书院进学,二人称得上同窗。然而与徐恺的文采斐然相反,杜寒山更擅长于经商之道。立足于父亲的丝绸店,杜寒山不仅扩大了商铺的经营范围,把分店开遍了周围的市镇,更是把经营种类大大扩充,除了富人用的绫罗绸缎以外,他还经营平民百姓用的棉布粗布,甚至扩展到茶米油盐的行列,上下两个市场他都要抓。此外,杜家还设立了自家的丝织纺,听说里面光是雇佣的女工就有上百人,而且用的都是最新的纺织机,织出来的布料又快又好。说到这里,崔管事又开始骄傲了,她家以前就是给杜家养蚕的农户,后来她到杜家的丝织纺工作,因为勤快能干被招进了府里。

    这就是资本主义的雏形吧。杜晴若暗自思考,也对,蒸汽机都出现了,纺织机又有什么值得惊讶的。

    得益于杜寒山灵活的经商头脑,杜家从一个小小的本地商户成长为江南有名的商号,成了当地的富豪之一。听说,杜家还打算建立自己的商队,准备打通南北的商道。

    这个事情就很有意思了,在她爹进京当官的时候准备北上经商,不知道杜祖父为此打算了多久,又不知道徐舅公在此间扮演了什么角色。还有之前见到的李叔,听说原来是商号里的大掌柜,从祖父接班的时候就跟在身边的。这次是打着护送行李家当的名义比她们先行一步,提前到达京城。就连杜二叔这次陪伴同行也很耐人寻味,虽说是让他护送女眷,但是未尝不是在锻炼他的能力,不出意外,杜家的生意以后就由他来接手了。

    好吧,杜家不仅有钱,朝中还有人,看来作为杜晴若,她接下来的日子不会太难过。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怎么见那位公主舅婆和熬过家宴。

    其实,这个事情也轮不到她担心。第二日,公主府便送来了一位老嬷嬷。

    老嬷嬷姓张,听说以前是在宫里伺候的,公主大婚建府的时候一并跟了出来。公主府听说杜家要在京城内安家,怕他们初来乍到不懂行情,便把张嬷嬷送来,说是帮忙帮忙教养小姐和少爷。

    张嬷嬷脸上笑眯眯的,对着杜家众人很是和气,还夸奖了杜晴若和杜尚熙养得好。然而,当天大家就见识到宫里出来的嬷嬷的厉害。

    因为第二天就是公主府的家宴,张嬷嬷把皇家的一些礼仪和规矩都细细地给众人说了。就连九个月大的杜尚熙也被苹儿抱着,学着磕头作揖。

    “封建制度”,杜晴若暗暗撇了撇嘴。不过她现在的安稳生活同样是沾了封建家庭的光,这样一想,她也不好继续批判别人。既然你无法改变生活,就只能努力迁就生活。她板着小脸,努力回忆起张嬷嬷教导她说的吉祥话,又装模做样地磕了头。

    因着是大人的内芯,她比真正的三岁小孩要来得沉稳,而且记事很快,口齿也清晰,张嬷嬷看着她,笑容又多了份真心实意,“大姐儿不仅模样好,人也伶俐。”可不是嘛,换做一个三岁小孩,在这里反复练习请安磕头,怕是要闹了。没看到旁边的熙哥儿早就不耐烦了,苹儿再次抱着他躬身作揖的时候,他整个人都扭动起来,哭声撼天动地,只能交给奶娘抱下去了。